“团宠”玛德琳和“孤勇者”皮皮:谁才是儿童(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又到了“凯奖绘本评论”专栏时间了!这个专栏由儿童文学、性别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王帅乃执笔,逐一梳理和点评已有中文版的凯迪克金奖绘本,看看又到了“凯奖绘本评论”专栏时间了!这个专栏由儿童文学、性别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王帅乃执笔,逐一梳理和点评已有中文版的凯迪克金奖绘本,看看一本图画书除了功能性,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以及80多年来凯奖经历的变化。
玛德琳掉进了河里。(图源:readbrightly网站)
《玛德琳的营救》第一版英文封面。
可以说,由成人写作的儿童文学充满了成人对儿童应该是什么样的想象。也不难理解,这种想象很多时候将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当然,越是超越性的好作家越能挣脱这种影响)。
《长袜子皮皮》(1997)剧照。
说实话,多年前第一次读到皮皮的故事时,我对这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并不是那么喜欢,“没规矩、乱吹牛到这个地步的孩子真的好吗?”我的内心深处察觉到喜欢她最坚硬的阻力来自于二十年来作为“模范生”所习惯的规矩生活和价值偏向,但随着在儿童文学专业的浸淫日深和对更多社会生活的体认,千百次的自我检视和坦白,每一次重读我都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皮皮的珍贵与无可替代。
儿童文学既让儿童享受成人设想出来的离家快乐,又无法抛掉训诫儿童的念头。“它想让处于现状的儿童高兴,又想让他们对自己的快乐感到内疚;它想赞赏童年的智慧,又想用某种不同的、更好的东西来取代这种智慧”。儿童文学这一文类同时包含着保守性和激进性。
皮皮的第一次重大冒犯在她戏耍、惩罚两个傲慢的警察时。两名警察企图将皮皮捉住送去儿童之家以此教化皮皮、许诺她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时,实质上是成人所代表的经验世界对“成熟”和“幸福人生”的内涵宣称拥有绝对解释权的时刻。成人对自己所抱定的价值如此自负,最终我们却发现它并非与异见者协商一致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他们对“力量”的信仰之上。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玛德琳和皮皮中选择了后者论证为儿童文学典范之作的理由。皮皮比玛德琳拥有更典型的天真精神——它包含了那些未经社会化特别是教育系统浸染的特质,那些对成人的显在且有力量的质疑和批评。不论成人读者高不高兴,理智会让我们承认,假如有什么东西是儿童文学必须不能放弃的、不可或缺的立身之本,那么它们的集中凝聚者是孤勇的皮皮,而不是十二分之一、团宠萌主、偶尔调皮却大体乖巧甚至驯顺的玛德琳。
当玛德琳还是甜美的糖和香料做的小女孩(英国童谣《女孩子是什么做成的?》里曾说“糖和香料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女孩子是由这些做成的”),皮皮已经是寂寥荒芜的经验大地上睁着一双梦一般眼睛的、孤独而坚定的点灯人了。
萌主+团宠:
玛德琳系列故事的开头都重复使用这个句子:“巴黎有一座老房子,藤蔓爬满了墙,里面住着十二个小女孩,总是排两行”。女孩们生活在法国巴黎的一所女子寄宿学校,唯一的红发女孩玛德琳是这些女孩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她也是最勇敢的一位,她天不怕地不怕,是学校的麻烦制造者,但也积极乐观,给大家带来快乐。玛德琳的故事曾被改编成动画和电影,并于1952年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短片。作为儿童文学中的经典角色,如今玛德琳已经广为人知。
《长袜子皮皮》特别版(桥梁书版)插图。(图源:爱心树)
红发是自然生成发色中最稀有的一种,在现代遗传学介入研究之前,欧洲人对红发一族形成了不少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他们是野蛮人、疯子、女巫、性魅惑者,等等。后来,遗传学证伪了历史上许多关于红发的说法。即使是红头发的人比非红头发的人能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素这一研究结论,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能为“红发人好勇斗狠易冲动”的民间印象提供支持,但实际上也未有直接证据证明能更快进入战斗或逃跑反应状态与犯罪结果之间有必然关联。但科学解释不是这篇文章探讨的重点,重点是我们看到“民间印象”已经切实地走进了大量文学作品中。
根据玛德琳的故事改编、于1998年发行的真人电影《古灵精怪玛德琳》画面。电影中包含了四本玛德琳的图书中的情节。
十二个女孩分两排是秩序,发型发色上的细微不同是破坏;克拉维尔小姐是定海神针般的秩序,玛德琳是最小的却也是最具破坏性和逃逸性的元素;克拉维尔小姐发现有问题冲上楼梯时,细长而裹着黑袍的身体与地面形成锐角是危险来临的视觉化体现,问题解决后她准备关上女孩们的房门时站立的身形与门头上的十字架构成一对相像的视觉镜像,带给人秩序和崇高感。但即便是冲上楼的危急情节,也被作者赋予了内在的稳定性质——这个行为及叙述该行为的句子是一再出现的,“重复”带给人稳定和安心感,读者是被给予了问题必将得到解决的心理承诺的。
文章来源:《殷都学刊》 网址: http://www.ydxkzz.cn/zonghexinwen/2022/0830/409.html
上一篇:发现文学中的女性之美(名家近况)
下一篇:从行走与阅读中领略文学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