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宠”玛德琳和“孤勇者”皮皮:谁才是儿童(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了金发,“老欧洲们”撰写的经典儿童文学里,主角最有可能顶着的就是红发,或者在主角团里我们也总能看到一个长着红发的雀斑孩子——尽管在红发除了金发,“老欧洲们”撰写的经典儿童文学里,主角最有可能顶着的就是红发,或者在主角团里我们也总能看到一个长着红发的雀斑孩子——尽管在红发比例最高的北欧和西北欧,他们也不超过人群比例的6%。儿童文学中红发孩子的高频出现当然是作者有意选择的结果。
“玛德琳”系列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范本,并且我要说,它的深层逻辑其实是偏向儿童文学文类中保守一面的——当然,在我们的讨论中,“保守”是一个中性词,不能简单替换为“落后”,更不等同于“坏”。这种矛盾体现在作品持续轮流出现的破坏性渴望与秩序恢复中。
糖和香料做成的玛德琳
编辑/申婵 李永博 青青子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文中插图。(图源:启发文化)
如果说,“团宠”玛德琳大体上是在成人能够接受的安全区内玩惹人怜爱的小把戏,那么长袜子皮皮则是真正挑衅了“经验世界”的运转规则。她在字面和隐喻的双重意义上对着读者“秀肌肉”,展示了“天真王国”所拥有的丰盈的精神世界和尖锐的冒犯力量。
《长袜子皮皮》是以喜剧诉哀情的作品,在多番亦真亦假的暗示后,小说在汤米和安妮卡对隔壁房子的黑夜凝望中结局。他们欣喜地期盼皮皮永远的陪伴,期待她往这里看一眼,那么他们就向她招招手,而“皮皮继续用梦幻的眼神直视着前方。然后她吹灭了灯”。我读到此处时,仿佛看见她幽暗的房屋和小窗前的她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这个一人居住的孤独勇敢又快乐的小姑娘,我真想去抱一抱她。
从1939年的凯迪克金奖绘本开始,新京报小童书已经推出了12期评论。第13期我们将翻开1954年的金奖绘本《玛德琳的营救》(Madeline's Rescue)。
从一处形象设计说起:
《玛德琳的营救》首页中出现的房子。(图源:readbrightly网站)
这不是说《玛德琳》不值得拥有,就像我总提醒朋友们,《红楼梦》里笑的次数、样态最多的女性既不是史湘云也不是王熙凤而是林黛玉,她是个年轻心热喜欢笑也很懂如何笑得好看的姑娘,但假如你非要我在哭和笑里选一种姿态去描摹林黛玉标准像,我毫无疑问还是会选择端请她芙蓉泣露地出现在观者眼前。
大多数故事里,玛德琳是被动陷于麻烦、需要成人拯救的儿童,她似乎没有展现出走出困境的自救能力,在能力者和失能者之间,她显然更靠近后者一端。总体而言她是个愿意服从管教的小姑娘,在许多时候里,她甚至是自觉遵循并主动帮忙推行成人世界主流文化下的乖巧儿童(特别是懂事女孩)培养规则的,她帮助驯服顽皮男孩佩里托,她觉得大房子的干净比吉卜赛人大篷车的肮脏好,她还在大房子里的所有人都生病时主动承担起照护集体的工作——天知道这个看起来只会玩的七八岁小女孩是怎么在《玛德琳的圣诞节》里忽然掌握了全职家庭主妇的十八般技能的。
我有时候会想,十年后《音乐之声》里朱莉·安德鲁斯扮演的玛莉亚会不会就是玛德琳长大后最有可能的样子?但那时的世界除了给她们安排一位富有却对照顾孩子一毫不懂的鳏夫上校之外,还给了她们多少可能呢?
左图为玛德琳。右图为皮皮。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剧照。
除《玛德琳》和《玛德琳的营救》,他在世时还陆续出版了《玛德琳和坏帽子》(Madeline and the Bad Hat)、《玛德琳和吉卜赛人》(Madeline and the Gypsies)、《玛德琳在伦敦》(Madeline in London)、《玛德琳的圣诞节》(Madeline's Christmas)。不仅如此,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马尔恰诺(John Bemelmans Marciano)在2000年后还在续写“玛德琳”,因此我们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多本“玛德琳”绘本。
《玛德琳的圣诞节》英文版封面。
是的,率性调皮的小孩世世代代活跃于儿童文学王国的领土上,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被近代启蒙知识分子从“一般人类”中抽离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概念,本来就是以区别于成人的“他者”姿态标明自身的。可以说,这些形象的大量出现是现代童年文化和儿童文学这种文类自我要求的必然结果。这些人物形象不但在性格上多有相似之处,有时候甚至连造型设计上都会共享一些元素,比如今天题目中的两个小女孩,都有着红发特征。这可不是随意的一笔,红头发在欧美文化传统中长久地承载着某些特定的符号功能。
我们的原创儿童文学尤其需要皮皮这样真正的孤勇者,这样具有反哺成人世界力量的儿童形象。关于这一点,今后我们还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在这个专栏中展开详谈。
文章来源:《殷都学刊》 网址: http://www.ydxkzz.cn/zonghexinwen/2022/0830/409.html
上一篇:发现文学中的女性之美(名家近况)
下一篇:从行走与阅读中领略文学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