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回望诗经》——一个礼敬经典的独特(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白浩(四川省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我经常觉得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诗经》发生的地理空间,表面与蜀地无关,实际上《诗经》所涉及的地域白浩(四川省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我经常觉得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诗经》发生的地理空间,表面与蜀地无关,实际上《诗经》所涉及的地域面积很大。从汉中平原,一直往甘肃一带,我去过好几次,与我们所处平原地区很接近。雍也觉察到了这个话题,他运用客家方言辨析,这是一个很好的点位。
杨青(《当代文坛》杂志社社长、主编)
我们回望《诗经》,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回望我们的“原乡”。荷尔德林说的那个原乡,人类的心灵和天地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能够回到这个“原乡”中去,他认为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诗歌,一个是艺术。《诗经》确实内容非常庞杂,因为它的《风》《雅》《颂》的构成有来自民间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孔子之前的话,可能会更多,至少有1000多首。孔子进行了一些整理,但是恐怕也有他把他认为庞杂的、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给删掉了。比如《诗经》里面的民间性。雍也这本书里,我觉得他完全接通了《诗经》的学术性和民间性,行文之间,信手拈来,很有智慧。
一个知识写作典范文本
这几年,很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回望历史,思考当下。回望,就是在寻找一种答案。这本书里很多章节写得很有趣,读着读着忍不住笑了,他在用现代人的目光来审视。《诗经》这条河流流淌到了今天,已经和当初不一样了:石头,芦苇,河堤……都不一样了。那么如果还是用农耕文明的眼光去读《诗经》,它的价值就要打折扣。雍也在某种程度上开了一个先河,它的意义在这儿: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回望诗经》是一部以多文体杂糅的形式解读诗经的随笔作品,其一,语言朴白,字词不事雕琢,直来直去。宁愿不够美饰,也要向大地致敬——向闾巷俚语、乡土民俗、妇孺“草民”致敬,有一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血脉惯性和底气十足的自信。其二,逻辑与条理有着公文的审慎、严谨和精准,却比公文更生动和有趣。其三,结构方式及叙述手法,则是由“然也”“非也”的果决对抗、无情厮杀来实现的。“与孔子对诗经的青眼有加赞颂有加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论断相比,朱熹之徒的眼界、境界、格局、修为和心灵,对社会人生的认知省察高下立判,简直有云泥之别!”(《一望无际的爱情》)在这里,对孔子是“然也”,对朱熹是“非也”。如果只允许用四个字来介绍这部书,我能给出的意见,正是一针见血不容置疑的“然也”“非也”。
作家雍也的散文集《回望诗经》出版后,广受关注和好评,荣登2021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也曾组织省内知名作家、诗人、专家学者,在成都洛带慕庐书院召开研讨会,对该书进行多角度赏析。那也是一场热切的回望,既面向《回望诗经》这本书,也面向《诗经》本身。
雍也这本有关《诗经》的书,写法别致,读来轻松,确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著作。研读《诗经》之作,常见的无外以下几种:《诗经》注译之作,《诗经》解读之作,《诗经》研究之作,《诗经》漫谈之作,《诗经》改写之作(如散文化小品化)。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打通界限,为无町畦”,将注译解读研究漫谈申发等融为一炉,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雍也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经历融入其中,让《回望诗经》与自己与文学与历史与社会与当下“亲密接触”,而且用文化散文笔法,铺排陈述,幽默表达,是对《诗经》的别样解读与抒写。
一个礼敬经典的独特文本
一条一以贯之的创作墨线
一回重在社会民生的观照
《回望诗经》以《诗经》为由头,把《诗经》内容与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社会具象、自然景象、文化现象等加以恰如其分的类比。如“《诗经》之舞·华夏之舞”一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宛丘”“东门之枌”“简兮”等多首诗歌的梳理,认定她们是对当时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内容的呈现之后,笔锋一转,导出曾经流传于四川、重庆等地的民间歌舞——“巴渝舞”,以及自己家乡的“花园歌”等等内容,发现它们与《诗经》中展示的那些民间舞蹈、宫廷舞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感知华夏文明相互的借鉴关系,师承关系。在“客家话与山歌里的《诗经》遗风”“一部婚恋史”“周朝勃兴的秘密”等众多篇什,都能为此特点找到有力的佐证。
文章来源:《殷都学刊》 网址: http://www.ydxkzz.cn/zonghexinwen/2022/092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