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体系建设(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化交流的特殊媒介。文学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起到了沟通民心、传达民意的作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国际化也是我们追求的重要学术目标。而文化交流的特殊媒介。文学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起到了沟通民心、传达民意的作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国际化也是我们追求的重要学术目标。而域外汉籍的搜集整理与海外汉学的深入研究,无疑将为实现这一目的承担更多责任。这项工作正在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编写文献目录,二是出版专题丛刊,三是开展系统研究。
理论研究的根本方向。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建设,需要一定的理论突破与思想创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除了文献整理之外,理论研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如果说文献基础是骨肉的话,那么文学观念就是血液。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我们常常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缺乏融通意识。近年来,文化记忆理论、口述历史理论、写本钞本理论,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极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的融合。在这种融合研究基础上,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命题,就成为文学研究者迫在眉睫的时代使命。因此,在日益开放的时代,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过多依赖国外理论来规范中国文学实际的弊端,表面看是方法问题,其实是理论观念问题。构建中国文学特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理论创新迫在眉睫。
学术梯队的日益完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五个不同发展梯队。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第一阶段,老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前17年培养的大学生是学术界的核心力量;80年代中后期为第二阶段,以78级、79级硕士研究生为业务骨干;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恢复高考后77级、78级、79级大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十余年磨炼,陆续登上学术论坛;世纪之交为第四阶段,主要的学术力量是1980年以后考入大学的年轻学者。他们经过系统规范的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新世纪为第五阶段,2000年前后考入大学的新生代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文章来源:《殷都学刊》 网址: http://www.ydxkzz.cn/zonghexinwen/2022/0920/422.html